咨询电话:0000 - 0000 - 0000

吉庆南山!吴姓举人家的光景越来越近

作者:小编 2021-04-19 22:55:11 来源:

近几年来,由于工作的关系,我走了很多的地方,感受到了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,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,得到一次次洗礼。正如吴均在《与朱元思书》里所写的:“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;经纶世务者,窥谷忘反。”面对大自然,人应该顶礼膜拜。

但是,我的内心深处,总是觉得还缺少一些什么,这些或壮美,或柔和的景观无法在我的心里扎下根来。

春节期间,我回到了家乡,家乡现在包括三个村子:上水田、中水田、石桥湾。一路上,看到那些静穆在冷空中的山丘,田野,草地,是那么苍茫,那些肃立的树木、岩石,都是那种黛青的颜色,无一例外透着森森寒意。

但是,慢慢接近家乡,我的心慢慢感到了温暖。

刚到家,便有友人前来探访,一时兴起,就有人提出去看看家乡的风物,重温儿时的快乐,捡拾起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。

 1-210419225649341.png

风雨长桥

 

在儿时记忆的画面中,长桥真长。

长桥是家乡小河上的一座风雨桥,家乡的小河是资江的一条支流,贮满着我们小时的快乐,水流时而平缓,时而湍急,是夏天最佳溯溪场所。老辈人讲,在这条小河上,五里一木桥,三里一土桥,将两岸连接起来。每逢传统佳节,桥上走亲访友的人络绎不绝。由于岁月的流失,小河上的木桥只留下这座长桥了,而土桥还有两座,上面爬满了不知名的古藤。

长桥本名叫做杨公桥,杨公是我们当地供奉的家主,保护神,因为这座桥长,我们都叫它长桥,提到杨公桥,倒已不为人所知。据说,桥建于清道光年间,曾经历过两次大火,巨大的桥梁上还残留着过火后的焦痕。小时候的我们,一个人不敢过桥,从桥的这一头望那一头,只见一个小小的出口,着实令人畏惧。可惜在小河上建电站时,缺少木料,小桥被拆掉三分之一,但虽然如此,它仍然是我见过的最长的风雨桥。

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,长桥还是是坚固耐用,几位大哥赶着几头壮实的黄牛悠闲自在地经过,踢踢踏踏的脚步声犹如乐曲。正在此时,我们遇到几位来自广东慕名前来观赏的客人,友人们自告奋勇义务解说,引来客人阵阵赞叹。

举人第

 1-210419225KAc.png

举人第旧址局部

 1-210419225R5532.png

栓马石

 1-210419225Z24H.png

石板路

经过长桥,我们去的第一个地方便是举人第。走过一条已经斑驳陆离的青石板路,这条石板路在古时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,它一头直通安化,一条连接新化,这些石板上曾经有新安两化的商旅经过,渗透了马队的汗水,但是现在已经破败,大石块也多已破碎。

就在这条石板路的旁边,我们看到了一个大的院落,依稀有昔日的雄伟壮观。院门已经不存在,院门前是两丈多宽,二十几级石阶的青石台阶。台阶两旁各有一个拴马石,同行者前去认真查看,发现拴马石上面刻有“咸丰**两科举人”字样,其余字迹已经看不清楚。走进举人院落,豁然开朗,旧有建筑大多不存,新建的砖房纵横交错,毫无美感,唯有一堵青砖围墙诉说昔日的辉煌。

举人吴位山就是从这个院落走出大山,经由门前的石板古道,前去宝庆府参加科举考试的。中举后,位山先生担任过一些小小官职,后来做过资江学院山长,终老此处。

碾房

小河上的碾房隔几里就有一座,我小时曾跟着父亲去碾过米,远近的人都来这里碾米,每天都有很多人排队,这里不仅碾米,还磨面,磨穇子,比舂碓要快得多,人也要更轻松。

随着社会的发展,工业的发达,现在大多数家庭有了那种小电磨,又快又方便,因此碾子没有了用武之地,渐渐荒废,热闹非凡的碾房逐渐变得冷清,小径上的石板缝里钻出小草,曾经站满人的小坪也长满了丛丛灌木。

我们扒开灌木丛,去寻找碾房的旧迹,引水的沟渠已经全部淤塞,只有偶尔看见的沟岸的石块表明这里曾经是繁华场所。最后,我们终于发现了废弃在坎下的巨大的碾盘,这块碾盘由一整块石头凿成,是那种专用的磨石,质地坚硬,没有纹路,据说单为了找这块合适的石头,匠人们整整花了三年时间。


分享到: